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系統包含了皮膚、汗腺、皮脂腺、毛髮,以及指甲等構造。
皮膚的結構: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
- 表皮: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角質層
- 真皮:膠原纖維、網狀纖維、彈力纖維、基質、真皮中的細胞成分
- 皮下組織:疏鬆的結締組織及脂肪細胞
皮膚最主要功能是保護人體表面,承受外在的刺激和反應、不受到傷害、能夠防止有害物質及細菌等微生物進入人體,同時亦可減緩水份散失,皮膚佈滿著各種知覺感受器,例如默克爾氏細胞,可以感受到熱、冷、痛與觸摸等感覺,皮膚還可藉由皮下血管擴張與縮收、排汗等,調節體溫和排泄作用。
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構造&功能
「表皮層」
分為五層,由下至上依序為 基底層、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及角質層。
- 基底層
表皮層的細胞大都是由基底層細胞分裂分化而來。基底層除含角化細胞外,約含有 5~10%的黑色素細胞 。黑色素細胞會合成黑色素,並將黑色素分泌至周圍的角化細胞中,藉以保護角化細胞,免受紫外線之傷害,此外,黑色素也是形成膚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 棘狀層
棘狀層是表皮當中最厚的一層,約由 4~8 層角化細胞組成。蘭氏細胞也出現在此層,它是皮膚中主要的免疫細胞,可以對抗體外異物的入侵。此外棘狀層與基底層合稱生發層,是表皮產生新細胞的地方。 - 顆粒層
透明角質顆粒最後可轉變為角化細胞外膜的主要成份,與細胞膜結合並將其顆粒內物質釋放至細胞間隙形成一層厭水性薄層,即細胞間脂質,此薄層可有效防止皮膚水份的喪失,並防止極性物質之進入。 - 透明層
透明層只出現在手掌及腳掌部位,並未存在所有的皮膚中。 - 角質層
角質層位於皮膚的最外層,由角質細胞構成,最主要功效為防止水分散失;不具血管。厚度約為0.4-1.5mm,會因部位而異,根據使用的程度也會讓表皮層增厚,一般表皮層的代謝周期約28天。
「真皮層」
- 結構主要由膠原蛋白、彈性纖維和纖維外基質所組成,包含血管、淋巴管、毛囊、汗腺、皮脂腺、頂泌腺和神經,其中血管與淋巴管能為皮膚提供養分及清除廢物。真皮層是由兩層結締組織組成的,分別為「乳頭層」與「網狀層」,但是這兩層結締組織沒有明顯的分界,乳頭層由纖維細胞產生的彈性蛋白組成,網狀層則是膠原纖維相互連接的網狀物。
- 真皮層的作用在於保護與支持、溫度調節、養分供給、皮膚附屬器,其中皮膚附屬器的部分,包含毛髮。毛髮生長的三個時期為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生長期。另外,皮脂腺也屬於皮膚附屬器的一環,用以維持皮膚與毛髮的柔軟滑順,部分的脂肪酸可抑制細菌以及霉菌的生長;女性最為在意的玻尿酸,具有強大吸水作用,以保持真皮層及膠原蛋白之含水量,維持皮膚及結締組織彈性。
「皮下組織」
- 皮下組織是三層中最深的一層,是由鬆散的結締組織與脂肪細胞構成,具有比真皮中所發現更大的血管和神經。事實上,人體脂肪總量的一半都位於皮下組織,功用在於保溫、防止體溫散失、儲存能量、吸收震盪衝擊的能量、讓皮膚可以關節表面滑動、幫助下層的肌肉和骨骼連接。
如果您不確定自己的皮膚類型,請在開始任何肌膚保養程序之前諮詢皮膚科醫生。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系統包含了皮膚、汗腺、皮脂腺、毛髮,以及指甲等構造。
皮膚的結構: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
皮膚最主要功能是保護人體表面,承受外在的刺激和反應、不受到傷害、能夠防止有害物質及細菌等微生物進入人體,同時亦可減緩水份散失,皮膚佈滿著各種知覺感受器,例如默克爾氏細胞,可以感受到熱、冷、痛與觸摸等感覺,皮膚還可藉由皮下血管擴張與縮收、排汗等,調節體溫和排泄作用。
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構造&功能
「表皮層」
分為五層,由下至上依序為 基底層、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及角質層。
表皮層的細胞大都是由基底層細胞分裂分化而來。基底層除含角化細胞外,約含有 5~10%的黑色素細胞 。黑色素細胞會合成黑色素,並將黑色素分泌至周圍的角化細胞中,藉以保護角化細胞,免受紫外線之傷害,此外,黑色素也是形成膚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棘狀層是表皮當中最厚的一層,約由 4~8 層角化細胞組成。蘭氏細胞也出現在此層,它是皮膚中主要的免疫細胞,可以對抗體外異物的入侵。此外棘狀層與基底層合稱生發層,是表皮產生新細胞的地方。
透明角質顆粒最後可轉變為角化細胞外膜的主要成份,與細胞膜結合並將其顆粒內物質釋放至細胞間隙形成一層厭水性薄層,即細胞間脂質,此薄層可有效防止皮膚水份的喪失,並防止極性物質之進入。
透明層只出現在手掌及腳掌部位,並未存在所有的皮膚中。
角質層位於皮膚的最外層,由角質細胞構成,最主要功效為防止水分散失;不具血管。厚度約為0.4-1.5mm,會因部位而異,根據使用的程度也會讓表皮層增厚,一般表皮層的代謝周期約28天。
「真皮層」
「皮下組織」